钱有“善恶”之分吗?有,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Connor 币安app 2022-10-03 183 0

编者导读

人分善恶好坏,事分对错是非,那么钱呢?它是否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看到这么一幕:一位努力工作的中年人对亲戚朋友说,自己这钱是干干净净的(实际拿出一看都是皱巴巴、乌漆嘛黑的);还有这么一幕:黑帮势力拿着崭新的钱贿赂警察,被警察说成是脏钱不愿意要虚币。因而我们表面看到的干净和脏兮兮,与我们认知中的不同。那是不是脏的钱就是干净的钱、干净的钱就是脏的钱呢?这自然也不是。老百姓心中对“钱”有杆秤,分为“善与恶”,这是得到史书认可的。有的钱就是恶钱,无论怎么看它都是恶钱,被世人所厌弃。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钱是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用来承担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虚币。近代大思想家马克思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一段话高度概括了“货币”的职能和作用。贝壳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度相同的货币起源物,而后是谷物、布帛等等因硬通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金、银、铜等金属货币逐渐取代它们,再之后自然经济演变发展至商品经济,纸币等符号货币出现,互联网时代来临信用货币等虚拟货币也产生进入流动领域。

长达五千余年的货币发展史,充满着曲折,期间发生了许多问题,不过都一一得到解决虚币。现代货币也是存在着问题,一是网络安全,二是互联网货币技术;三是制造假币。古时候的人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最多的还是假币。封建社会,铜钱、银子和金子是有模具有矿产就能造出来的,制造难度不高,稍微有点富贵的家庭就能制造出。那时候的真币和假币,唯一鉴别手段是观察用料是否足够及是否掺杂有其他便宜金属。当时人不管铜钱银两是官府还是私人机构发行,只看“用料是否足够及是否掺杂有其他便宜金属”。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展开全文

当时辨别真币和假币的方式十分简单,不过古人将假币称作“恶钱”虚币。之所以被冠“恶钱”之名,一是它作恶扰乱了当时的经济秩序和货币秩序,二是百姓认为用这钱是作“恶”,三是百姓用它就像作恶一样偷偷摸摸(若是被人发现用的是恶钱,一文钱的东西可能会收两文三文四文)。恶钱盛行于乱世,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恶钱分为两大种: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虚币大钱

虚币大钱兴起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40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过多个政权铸造推行了虚币大钱虚币。何谓“虚币大钱”?铜币上写价值多少钱,实际上重量远远不足。面值涵盖以一当几,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等,简直把百姓当作傻子玩弄。钱庄和银票还未流行普及的时候,铜钱、白银和黄金代表的价值多少是由重量决定的。东汉末年建安十九年,刘备成功攻下成都作龙兴之地,确立自己在蜀地的统治,率先掀起货币浪潮——发行虚币大钱,四方效仿。《三国志-刘巴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而,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直百钱”上铭文为“直百”,下铭文为“五铢”虚币。“直百”,这一枚“五铢钱”值一百枚五铢钱,可当一百枚五铢钱用。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铸造流行,重如其文“五铢”,被称为五铢钱(重量,旧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直百钱是: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铢者,大小称两如一焉。並径七分,重四铢。意思是:这所谓价值一百枚五铢钱的“直百钱”,重量不过四铢。由此可见,“直百钱”作为恶钱在流通过程中遭遇了官方减重或民间盗铸的命运,恶钱色彩愈发严重。

但这只是个开端,刚铸造时很厚重,一枚在八公分以上,后来越变越薄;直百钱更加明显,一开始史书记载就是四铢重,最后变得一枚半铢重量都不到虚币。这样的钱拿到民间买卖,别说值一百枚五铢钱,一枚都值不上,商户百姓想尽法子不卖东西给你。

直百钱和直百五铢外,还有太平百钱、太平百金、世平百钱、太平金金等虚钱大币虚币。太平百钱最重的达到10.5五,最轻的达到1.5铢,除大小重量不相同外,直百钱和他还有一个不同是:上书铭文“太平百钱”。这些恶钱不止流行于蜀国,魏国和吴国也盛行,从马鞍山挖掘出的三国孙吴朱然墓是铁证。后世南朝梁武帝官方铸造“定平一百”钱:径六分,重一株半,文曰“定平一百”。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这虚币大钱,论知名度,蜀国是拍马都追不上吴国虚币。吴孙权嘉平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文曰“大泉五百”,径一寸。后世传至,此钱径寸一分,重四铢六絫。吴国不仅有官方铸造和认可的“大泉五百”,还有“大泉五千”,“赤乌元年,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甚至是“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这样的货币政策是君主迫于军事外交经济等问题的国库紧张,才采取的如此饮鸩止渴之法。建安二十五年,吕蒙收荆州擒关羽败蜀国立下大功,孙权赏罚分明,进行了巨额赏赐: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我们只需要抓住“赐钱一亿”四字即可,本就因征战而紧张的国库,哪能拿得出一亿五铢钱?所以这钱只是个空名,听着唬人威风,实则可能是百万,由“大泉五百”“大泉五千”等支付虚币

传至西晋东晋南北朝,这样的“大额”恶钱的风波还未消退虚币。史书记载:“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减重钱

减重钱,字面意思,钱重低于与币值虚币。严格来说,中国古代的虚币大钱都属于减重钱的一重。既然官府无耻,底下的富豪权贵不介意再无耻点,对铸造出的“虚币大钱”进行偷工减料。即使是钱重和币值相等,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随着钱重的降低而愈加扩大,更加难以摆脱“减重钱”的身份。我们说的减重钱是相对于材质不符合一般性要求的“标准钱”、及币值和币重不相等的。两汉三国五铢钱时代,“减重钱”即币重轻于“标准五铢钱”重量的,币值却与“标准五铢钱”相当的钱币。其他时代的铜钱和白银种类,也是这样看“是否为减重钱”。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减重钱”大放异彩,登上历史舞台大行于世虚币。董卓是凉州军阀,除战略物资马匹多外,别无其他钱粮,直接掌控的富饶田地和商业帝国也是没有。因而董卓控制东汉铸钱机构,大规模铸减重小钱,增多自己手上的财富。这一行为加速了东汉经济体系的崩溃及让东汉王朝彻底走向混乱灭亡,最深远的是开先河,造成难以消除的消极影响。“董卓小钱”的诞生完全是董卓本人浅薄无知和天下大乱促使而成的。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汉献帝刘协第一个年号)二月,董卓悉棰破铜人、钟簴,及坏五铢钱虚币。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食货八-钱币上》记载:至董卓焚宫室,乃劫銮驾,西幸长安,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大五分。尽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飞廉之属充鼓铸。其钱无轮郭文章,不便时人,由是货轻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总结得出董卓小钱特点:钱体铭文粗糙不清、难以辨认,轮廓线条不明显。

原本一斛谷五十万五铢钱,用董卓小钱去买需要数百万虚币。货轻谷贵,经济体系崩溃,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以物换物的交易。前面说及蜀国开始“虚币大钱”的铸造,减重钱的“风口”刘备等人也是在赶着上。“直一钱”,等同于一枚“董卓小钱”,顶多工艺上超过董卓小钱,没有他那么粗糙制作。“直一钱”与一枚“标准五铢钱”的币值相当,但净重却是0.8铢,连标准五铢钱的五分之一都没达到。是否是减重钱,用手一摸一掂量,结果一下出来。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两晋时期朝廷未铸官钱,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十分少见的:官方铸钱缺失,私人铸钱补位虚币。皆大欢喜。现代人常说,家里有台印钞机,什么都不愁。铸钱不正是印钞票吗?地方豪族蜂拥出现,肆无忌惮地在家中铸钱。古代铸造钱币无非是模具和铜矿,即便官府管的严,也有豪族铸钱,何况两晋时期根本不严。因而当时的吴兴沈氏家族铸造出的“沈郎钱”风靡一时,大规模铸造占据市场主要地位。当然,这还是减重钱。

“恶钱”之恶

虚币大钱和减重钱,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都是远不及汉代大一统时期所铸造出的五铢钱虚币。西汉初期,汉文帝的男宠邓通得到汉文帝赏赐,蜀郡大小铜山皆可开采,并且可以铸造钱币。邓通铸造的钱币不在恶钱之列,更不是虚币大钱和减重钱。邓通钱是四铢半两钱,却严格按照当时大汉朝廷的法定标准,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下到走卒,无不喜爱邓通钱。邓通钱最大的特征是:钱面上有不规则凸出物。为什么那些铸造虚币大钱和减重钱的势力不学邓通呢?原因有以下七个:汉室标准制造工艺缺失、铜矿开采缓慢、铜料稀缺、只想解一世之危没想长远、天下大乱的环境、邓通钱成本高“恶钱”成本低。

钱有“善恶”之分吗?有<strong></p>
<p>虚币</strong>,只因你没见过虚币大钱和减重钱

恶钱盛行时期,全国货币体系基本处于崩溃和混乱状态,恶钱盛行在一方面严重影响经济生活的运转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使用恶钱又不行,因为它已经在贸易经济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没有强有力的大一统政权进行干涉调整虚币。“恶钱”的出现和流行是封建时代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恶钱泛滥时期,各个政权都有应对的建议和主张(有的说恶钱应当合理存在),但均为采纳实施,即便实施了也受困于时代局限,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正确的思想推广,难以收获期望的结果。

参考文献:《中国货币文化简史》《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晋书》《三国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