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这不是很值吗?
一两银子不等于一贯铜钱,一匹绢也不等于一贯铜钱和平币。天禧五年朝廷的白银岁入是88.39万两,绢155万匹。要给辽国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西夏还有7万两银子,15万匹绢。这一下就弄走了朝廷白银和绢布岁入的20%了。
实际上北宋是有负担的,并不是所谓的0.6%的占比,没什么负担和平币。铜钱再多,也不是白银,辽国和西夏人不要。换句话说,北宋跟辽国的战争不是年年都有,但是岁币却是年年都给。120年,累积了一千多万两银子,两千多万两绢。战争消耗是相对的,北宋消耗了,辽国难道就不消耗?但是给岁币,消耗就变成单边的了。如果北宋真的不在乎,后期为什么又会对岁币耿耿于怀呢?所谓数千万两是折算后的数据,不是朝廷实质的白银收入。宋财收白银大约只有八九十万两,其余的是铜钱,米等实物,不是白银 。三十万白银已经占据三分之一白银财收了。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和平币。当时,一条宋海船载重近400吨,除去人员和生活用品约200吨,还可载货100多吨,这相当于700匹骆驼的运量。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对于西北的土地需求不是那么迫切。一匹绢(丝绸),值多少银子吗?为什么绢用马匹的“匹”来计量吗?一匹绢(丝绸)可以交换一匹马,一匹马最少要6两银子。马分上中下等,绢也分上中下等,一匹宝马需要200两银子(特等马),一匹良马需要20两银子(上等马)对应一匹上等绢;一匹中马需要12两银子,对应一匹中等绢;一匹劣马需要6两银子,对应一匹下等绢。
绢和布用“匹”作计量单位,是因为绢(丝绸)可以在“茶马互市”中,直接交换马匹和游牧部落的其他牲畜,一匹绢约35米长和平币。绢(丝绸)在唐朝和宋朝,是除金银外的硬通货。当年,杨国忠向唐玄宗汇报说“国库金银空虚”,唐玄宗很生气,但杨国忠说制造府尚有绢百万匹,唐玄宗又转忧为喜。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子20万两,绢十万匹,总计折合白银将近一百万两,是宋朝每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1038年,又每年给西夏银十万,绢十万,又是80万两白银。两项合计,宋朝每年外流折合白银近200万两,是北宋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所以,宋朝到神宗年间财政完全破产,不得不启用王安石变法法神,神宗死后,司马光废新法。因为白银大量外流,又不得不使用“交子”“会子”“钱引”等纸币,没过几年不但财政破产,还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导致宋江方腊等起义。
宋江诏安后剿灭方腊,宋朝又害死宋江等人,解散梁山军和平币。五年后(1127年),七万金兵,就把童贯的20万禁军灭掉了。既然童贯那么能打仗,怎么在金兵面前不堪一击呢?说明,童贯根本不是方腊的对手,童贯抢了宋江和梁山军的功劳,解散梁山军后,朝廷把有关宋江梁山军的档案全销毁了,这就好比赵构杀了岳飞后,把岳飞的档案全销毁了。南北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怂”的朝代,每年把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送给别人,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的头上。北宋在100年间,送给辽和西夏银子3000万两,绢2000万匹,折合白银两亿多两。
展开全文
金钱买的和平只能和平一时,不应该躺在和平上睡大觉,而应该厉兵秣马,重整再来,像大汉一开始4匹一样的马的没有,即使经过吕后叛乱、七国之乱,历代皇帝仍然以与匈奴和亲为耻,文景二帝更是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一举击溃匈奴,使大汉百姓免受异族杀戮和平币。宋则不然,对辽软弱、对西夏软弱、对大理软弱,周边国家没有不能欺负宋的,唯独对内强硬,结果北宋被金所灭,江北汉人被杀不计其数,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文明被摧残殆尽,两次浩劫死伤无数。想想这些,你不能不佩服汉武帝,虽然晚年他说自己穷兵累武,但即是终武帝一朝,年年征战,数十万健儿血染疆场,保护的是身后几千万的老幼妇孺,所以宋之岁币是大耻,而不是智慧,当今应该吸取教训。
实际上是二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绢和平币。谈到如此价格,与寇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再加上前线将士用床努射杀了正在查看地形的辽军统帅,萧太后倍受压力,己无心再战。签订盟约,为辽宋带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但也让宋朝统治者认为,打仗不如给钱,从此重文轻武,醉生梦死,两宋三百年总是被外族欺负,幸亏那时西方列强还没成气侯,不然早己亡国。
很多人将“澶渊之盟”视为投降主义,我认为是偏激的和平币。以当时草原民族的强盛,柴荣赵匡胤都无法染指,更别提缺兵少将的赵恒。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宋朝边防无从谈起(这也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在军事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以低代价换取和平是可取的,这与国军抗日“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是异曲同工的。北宋的衰亡并不是因为一个条约,而是因为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现在提起北宋,首先想起的都是王安石、苏轼、范仲淹、司马光,武将曹彬、狄青、宗泽有几人知?当然还有被神化的杨家将和被黑惨的潘美。
两宋三百多年,人口千万至亿众,人均经济和总量经济第一,科技发明很强和平币。马业弱,工业、农业、林业、商业、渔业、船业强。其造船和航海不比明朝初期差,与汉唐马业和骑术不相上下。港口码头数百个,船舶成千数万艘;有危机有压力,咋不开海疆?
历史的事情不能简单看当时和平币,也不能仅仅以荣辱来看!当时的实力换来了休养生息,我觉得并没什么不妥,打不过就和,正常!但和平一百年,耗死辽,也耗死了金,却注定被元灭,尤其是到了元朝,宋军对骑兵毫无办法!且北地丢太久,汉人也变了心!这就是果!汉朝和换来了强大,而宋只是苟延残喘!条约换来的时间,送没有奋起,反而浪费了!所以,这个合约的意义从长远来看,意义就不大了!
现在来看,宋辽双方常年保持小规模战争可能对国家更有利,因为战争可使国家保持相当的战备,如果宋辽都有相当的战略储备,金能否灭辽,元能否灭宋都未可知和平币。从经济上看绝对值,但宋统治者没有居安思危意识,别人会和谈是吃不下你,辽在少数民族政权里算温和的,也比较守信,后来遇到野蛮的女真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只有自身强才不会被欺!
如果不签澶渊之盟,宋朝打的赢辽吗?这些局面的产生根本原因是游牧民族的军事实力进步已经可以威胁中原王朝,双方军事实力接近,如果武力解决可能就是征战百年,看谁坚持的久,你猜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澶渊之盟不用鼓吹谁占了便宜,这只是当时现实的选择,就像今天我们会因为领土问题跟别人贸然开战吗,现实远比意气之争复杂和平币。
幽云地区在五代石敬瑭时代已经被割让了和平币。宋朝的前身后周朝也没有把它收回来。宋太祖和宋高宗开国后几次用兵,也知道自己不是契丹的对手,于是用岁币换和平,这明显是合理的,你不能把前朝帐算到宋朝身上。再者,契丹有了钱迅速汉化,双方长期和平,才有了北宋文化艺木的盛大发展。
宋朝没收回燕云十六州,直接导致宋朝缺骑兵,缺少骑兵导致无法对敌军有生力量追击,袭扰,牵制,重新集结冲击,所以胜无大胜,败必大败,而元朝的灭亡,很重要的一条反而是因为元朝贵族大量圈占良田养马,连江淮地区都变成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马场,朱元璋靠强大的骑兵夺得政权,不得不说历史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和平币。
其实国与国之间任何争端无非久两种解决方法和平币,一种是战争,一种是和谈,妥协,作为冷兵器时代战争,除非有较大把握能胜利,可以发动战争,否则失败了,那就是非常悲催的,对于两方势均力敌对手,宋朝领导看着比今人要明白,战争轻易不能打,所以谈判妥协也是上策,如果意气用事,开打的最后结局可能更坏!
宋朝的军事实力还是有的,只不过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没有长城的阻挡对于北方骑兵没有优势,而且宋没有养马地只能靠步兵,主要还是唐末分裂又赶上四周少数民族汉化最强时期国土面积太少了,宋朝国土远不如汉唐明清,策略没问题和平币。因为澶渊之盟规定了两国在边界地区不允许增筑城池,然而河北平原一片平地,辽军很容易就冲到黄河边上了,所以宋朝憋屈得用了啥办法?三易回河…… 为了让黄河作为开封府的防线,反反复复折腾黄河改道,三次折腾黄河改道把河北平原折腾了几十年,本身富庶的冀州之地被淹得人烟稀少,不少地方甚至从农耕退化到牧业了。这巨大的损失,能用那点岁币衡量么?而且每次宋跟西夏开战,稍微有点起色,辽军马上就装作要南下,逼宋军不准灭掉西夏;要是宋军战况不好,则又是逼增加岁币,反反复复折腾。这么折腾下来浪费的军费、时间,还有陕西四路永远不得安稳,这经济仗可大得很了。
很多人只看到宋用钱买和平,背后的历史原因呢?五代十国大部分国家都是武将篡国,就包括宋朝得国也是篡的,赵匡胤也没有办法啊,削弱武将的地位跟领导力导致战斗力下降,但是换来的却是领土的完整统一,不用这种取中的方法,中原大地连一个统一的汉人政权都没有,到时候死的更惨!值确实是值,但是就是因为我们族人有这样的思想所以后来才有靖康之难,不晓得靖康之难平摊到一百年里还值不值?其实这个问题压根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民族没了血性,认怂了那就已经没有希望了和平币。根本也谈不上值不值,你创造再多的财富也就是帮人家保管而已。如果当初没有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可能经常会有边境摩擦,可能每年付出远远大于30万岁币,但是人的精气神不会丢,长期有外部压力也不可能一下被人打到京师,整个国家都被一锅端了。
互市是很重要的,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平等互市得到想要的一切,南侵的欲望就会小很多,不劳而获永远是人类天然惰性的奢求,况且到了辽金时代,中原赖以卡游牧民族脖子的盐铁优势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不复存在,而优质良马的供应反而越来越成了北方卡中原脖子的杀手锏和平币。另一个措施是增加双方的开放交流与互信,以及在北方遭遇自然灾害时及时提供足够的援助,将中原王朝和北方政权真正建设成“兄弟之邦”。
古代跟今天不同,今天是落后就要挨打,古代是先进就要挨打,游牧民族打仗几乎不需要成本,先说兵员素质,游牧民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一箭一个,射两条腿的人不是更简单,再说后勤补给,游牧民族渴了接一口马奶,饿了咬一口牛肉干,还能在中原烧杀抢掠,况且游牧民族还有古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古代的草原遍地野马,没马了只要去套和平币。再说中原王朝,先说兵员素质,你让天天在家挥锄头的农民跟那帮飞禽走兽一箭一个的比杀人?再说后期补给,中原的士兵一个战兵后面就得有两个以上的辅兵或者民夫运粮食,更别提那些运粮食的人还要吃饭,关于战马,你觉得天天关栏里的马和天天草原上跑的马能比吗。下面说打仗,游牧民族冲进关内,城市一座座不会跑,人家烧杀抢掠得到的都是实打实的好处,中原王朝呢,翻过长城打进草原,一片荒凉,啥都抢不到,不管胜负如何都是血亏,人家抢一城池获利一千万,你抢一帐篷获利五块。
宋辽当时谁也奈何不了谁,和谈是唯一的出路和平币。盟约总体来看不算不平等条约。不过宋朝基本上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盟约的后续影响巨大。宋为了防备北方的邻居强行在河北平原造塘,为了制造心理上的天险在百年內多次折腾黄河改道把河北一个能养活几百万军民的大粮仓折腾的十不存一。北宋的灭亡其实完全属于自己误判作死而非盟约只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