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阳史话】工部村、网户庄的由来
工部村的由来
吴丙中
从唐朝开始,朝廷设立六部,其中掌握工程、工匠、屯田、农田水利和交通运输的为工部币村网。明、清时期,工部下设工部局(负责组织施工的)、工部场(施工单位)和工部地(生产建筑芦苇地)。
明朝初期,朝廷的工部地在武清县币村网。正德年间,总管太监刘瑾来宝坻建立“皇庄”,将工部地移到宝坻新安镇西南。当时这里是一片低洼荒地,芦草丛生,又紧靠蓟运河,便于运输。这里专门生产芦苇,为朝廷建设编织苫席。同时负责催贡银鱼。万历年间,在工部地四周搭埝防浸,以保证朝廷建设用料不乏。原来工部地的管理、收割、编织是以军事屯田的形式开展。由于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由军屯改为民贡。有些士兵转民定居于此,也有一些当地农户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工部村。
网户庄的由来
吴丙中 张宝年
在辽、金时期,宝坻一带以盛产食盐著称,时称“金仓”,意即储盐基地币村网。那时国家财政收入以盐利为主,故盐被视为国家之“宝”。宝坻金时立县,取名“宝坻”,即国宝京食之意。
那时,盐一向为国家专卖币村网。除宝坻以外,还有芦台、赵支(在丰润县南40公里)两大盐场,所产食盐全部集中宝坻(新仓)贮存,而后发往“引地”(盐的销售地),当时完全依靠船只航运。初期,由官家建立船队包运,不足时临时征用部分民船。一到冬季,河水结冰,官运停止,但船队粮饷开支依旧。国家为缩减开支,于金泰和六年(1207)改官运为民运,由此产生了专业船只航运户。这些专业户,时称“网户”。网户,都在沿河码头集居,逐渐形成居民点——网户村。宝坻蓟运河沿岸的有霍各庄镇“网户”、方家庄镇网户(此村今已不存在),邱鲍河沿岸的有王卜庄镇“网户”,古绣针河(旧称萧太后运粮河、实为运盐河)沿岸的有大口屯镇“网户”。这些村庄都是在辽金时期养船搞航运的专业村。
元朝时期,海漕船组成的船队仍沿用金名,也叫“网”,每网漕船三十只,并派有官员押网币村网。
文章摘自《故事中的“文宝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