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治“打嗝”
呃逆俗称“打嗝”,西医认为是由于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不自主收缩或痉挛引起的,中医则认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巧币。呃逆虽然不会致命,但是不但会影响饮食、休息,而且呃声响亮,也会影响周围人。
临床上,中风患者和癌症患者化疗后出现呃逆不止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巧币。呃逆如果频繁发作,持续48小时以上不缓解被称为顽固性呃逆。笔者经过临床观察,将一些简易的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列举如下。
01
穴位按压
攒竹
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第2个穴位,是治疗呃逆的要穴,位于眉头凹陷中、内眼角正上方,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向下摁压,如果有酸胀的感觉,就说明找对了穴位,按揉10 ~ 15分钟,一般可以缓解呃逆症状巧币。
内关
内关穴是手少阴心包经上第6个穴位巧币。也是降逆要穴,位于手腕内侧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中间,可以用另一手的手指向下摁压,以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度。
中脘
中脘穴是任脉上第12个穴位巧币。位于胸骨剑突下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可以用中指摁压。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第36个穴位巧币。同时也是保健常用穴,位于髌骨外下缘之下6寸,胫骨旁1寸,操作时可用手指摁压。
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第1个穴位,位于足底(不算脚趾)前1/3的凹陷中巧币。可以先用手掌摩擦整个脚底,大拇指指腹以涌泉穴为中心,带动周围皮肤做环旋运动,从轻到重,再向下按压涌泉穴,再由重到轻,循环往复,最后用小鱼际摩擦涌泉穴及周围皮肤,到足底发红发热为止。
02
中药煎汤
中药治疗呃逆效果良好,但是中药需要辨证论治,比如寒病要用热药治,热病要用寒药治,如果弄反了吃错药,病情自然不会好转,反倒会加重巧币。治疗呃逆常用的中药里,寒药有柿蒂、代赭石;温药有丁香、生姜、旋覆花、半夏、厚朴几种。
展开全文
如果呃声洪亮,口气热臭,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是胃内有热,是实证,每次取柿蒂20克,煎汤代茶饮,对顽固性呃逆效果明显,2 ~ 3日一般可以止呃巧币。
如果呃声无力,气不得续,呕吐清稀痰涎,口中腥淡,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稀薄,是胃中有寒,是虚证,可以用柿蒂10克,丁香6克,黄芪6克,桂枝3克,白芍6克,大枣3枚,生姜5片,煎汤代茶饮巧币。
如果是中风后的病人,可以用柿蒂8克,丁香6克,益智仁10克,枳壳10克,沉香10克,槟榔12克,麦冬10克,每天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巧币。
03
中药贴敷
穴位贴敷给药,同时发挥了中药和穴位两种功效,通过经络的整合,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通过神经系统反馈性调节胃肠和膈肌的自主神经功能,抑制膈肌痉挛,从而解除呃逆,有如下几种效果较好巧币。
吴茱萸10克,打粉,用醋5毫升调成膏状,涂在纱布上,大小厚度约与1元硬币相当,贴在双脚的涌泉穴上巧币。
丁香柿蒂散(丁香3克,柿蒂3克,青皮3克,陈皮3克,半夏6克,生姜3克研成粉末),用醋调成膏状,涂于纱布上,再贴在肚脐(神阙穴)和内关穴上,据报道此方对中风后呃逆不止有很好的疗效巧币。神阙穴是任脉上的第8个穴位,是人体上下的枢机,有补虚泻实、调节升降、统领三焦之功。
丁香、吴茱萸、柿蒂、旋覆花等比例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上,脐下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部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透过皮肤直接被吸收,直达病所,起到调整身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巧币。
大黄、沉香、丁香、苍耳子各10 克,冰片6克,实证用醋调,虚证用姜汁调,敷于内关、中脘、膻中穴上巧币。膻中穴是任脉上第17个穴位,在两乳头连线的正中,可以疏通胸中气机。
半夏、丁香、生姜等比例研末,醋调,敷于足三里、中脘、神阙穴巧币。每天换1次,一周为1个疗程。如果不方便研末,也可以直接选择颗粒剂。贴敷过程中需注意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和不适。
04
耳穴埋豆
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巧币。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会在耳郭上出现压痛点,也叫阳性反应点,可以用耳穴探测器测出。长期呃逆的病人也不例外,可以取王不留行籽,置于8 毫米×8毫米的胶布上,贴在以下耳穴上:耳中(膈)、食道、贲门、脾、肝、交感、神门,每次按压1分钟,每天2 ~ 3次。
05
取嚏法
可以用羽毛、纸捻、灯心等伸入鼻腔,刺激鼻黏膜或闻一下胡椒粉就可引起打喷嚏巧币。但对于体质虚弱者和孕妇要慎用。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能止呃,还是建议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最佳诊疗时机巧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巧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巧币。
本文作者:周梦波
本文编辑:朝阳
查阅更多精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