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地域最广的战国币,方足布
方足布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故称方足布,具体的主要特征为平首,平肩,平足,拐角处均呈现方形,由桥足布,锐角布演变而来,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币,也是存世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两周和燕地,销亡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器型和平裆锐角布相似韩国币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为币首两侧无尖角,钱体更为轻小,其中的束腰的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燕地铸币,又称燕布,按铸造地区大致分为三晋方足布和燕铸足布,按尺寸大小可以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常见的都是小布,大布仅见四种,梁邑,安阳,戈邑,封谷,这4种战国布币上标注的钱文地区都属于魏国境内韩国币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目前研究认为魏国是方足布的最初发源地,大型方足布属于早期铸造诞生于战国中期的魏国,随后方足布币制逐步推广,被其它诸侯国接受使流通范围扩大,方足布钱文已记地名为主,品种极多,方足小布的钱文地名有百余种,一般通常4.5厘米至4.8厘米,肩宽2.3厘米至2.6厘米,重3.5至8克左右韩国币币。
展开全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大布一般通长4.7至4.9厘米,肩宽2.8至2.9厘米,重约9至14克,大型布相当于一釿,小型布相当于半釿,和桥足布相比,有明显的减重趋势,其中最常见的三种是安阳,平阳,宅阳俗称三阳布,三者之中属于安阳为最多,较常见品种有蔺,郎,梁邑,齐贝,长子,襄垣等,高端的有咎奴,同是,唐是,铸,莘邑等,名誉品为东周,长安,平原,北其,北邑,邸,奇氏,向邑,纶氏等韩国币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燕铸方足布均为小型方足布,属于战国晚期铸造,布身束腰比较明显,尺寸比三晋方足布略小,一般通长38至45毫米,足宽25至30毫米,重量约为4.5至7克,属于燕地的方足布目前仅有10余种,常见的品种有安阳,纕坪,坪阴,益昌,名誉品为宜平,封化,且虑,用右明新冶,方足布发现较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西周边,河南,河北,内蒙,东北一带,近几十年偶有大批次的数量出现,著名的经典坑口有山西灵石坑,北京坑,河南辉县坑等韩国币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