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今天能换多少人民币?看完就知道了
说起大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作为民国时期的通行货币,大洋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币知道。所谓的大洋,实际上就是‘银元’,一种银制的硬币,其价值相当于是七钱二分白银,因其材质为白银,故称为银元。
那么问题来了币知道,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今天能换多少人民币呢?
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来看一下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可以了币知道。不过在不同时期,大洋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无法笼统来说明,因此我们只以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这段时间的大洋购买力情况来加以说明!
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温饱才是首要问题,而当时的物价,每千克大米的价格在6分8厘到7分左右,一瓶牛奶的价格则在8分钱,一千克猪肉则在2角5分钱左右,一千克油则在16分到20分左右币知道。
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吃一顿饭能花上一块大洋,基本上已经算是很奢侈了币知道。所以,如果仅通过这些来加以换算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就相当于今天的100到200元人民币左右。当然了,不同地域的购买力情况也不相同。
如果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度来计算一块大洋在今天的价值不够全面的话币知道,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人们的工资待遇情况!
展开全文
我们知道,民国时期重视教育,因此以从事文教工作的,如教师、作家、编辑等群体的月工资可达到100到200块大洋币知道。当然了,也有比这个更高的,比如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其月薪就达到了600块大洋。不过相比这之下的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其月薪就没有这么高了,我们通过他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在北京时的月薪大概在200块大洋左右。
不过好在鲁迅先生还有较为丰厚的稿费,因此一个月下来,其收入也能在300块左右(或更高一些)币知道。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1919年的时候花费3500块大洋买了一套院子,等到晚年的时候,其一年的工资就达到了1.5万块大洋这么多。
但是相比之下的普通劳工的工资就没有那么高了币知道!
据记载,在民国时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店员、服务人员等等,其一个月的收入在10到20块之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币知道。但是注意了,这些劳动人员并非像我们现在是朝九晚六,一天只工作八小时,在当时,这些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在十二小时左右,每个月至少工作28天左右(比现在的九九六还要严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拿到这十几二十块大洋并不容易。
但是,在经济落后,生活无依的时代,他们无论再苦再累都不愿放弃这份工作币知道。由此可见当时处于底层的人民生活之艰苦。
所以,如果我们简单从人员工资的水平来看的话,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也差不多相当于100到200元人民币左右币知道。当然了,此结论也并非是唯一且正确的结论,因为时期的不同,银元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再者来说,当时与现在的经济水平也不相同。
因此币知道,民国时期的一块银元价值100到200元人民币,也算是相对比较合适的兑换比例!当然了,答案并不唯一,你们觉得价值多少呢?
参考文献:《民国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