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寨花”,16岁侧脸像被印上人民币,后来她生活如何?
引言
王国维先生在《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中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上币。”将军白头、美人迟暮,是人间无法改变的悲剧,所以人们才用画笔留下美好。当相机问世后,青春时候的影像能够更加生动地保留下来,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在这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影像保存,大概就是被印在货币上了吧。
01
迄今为止,我国一共发行过五版人民币,其中第四版是在1987年发行,前后总共用了11年,最后于1998年5月11日起终止流通上币。这一版人民币从一角钱到十元钱的纸钞上,都用民族人物的头像作为正面图案的主体部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展现我国多民族大团结的背景,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果要说在百姓手中人民币哪种面值的使用频率最高,想必会是一元人民币的面值了吧,而第四版的一元人民币想来很多人依然有深刻印象,尤其是正面印的那个,举国皆知的侗族女孩儿,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位来自贵州侗族女孩儿的经历。
▲石奶引近照
这名女孩儿名叫石奶引,她生活在贵州的侗寨上币。石奶引原名石婢学,1961年出生于庆云乡锦寨锦村。还是少女时期的石奶引是村里有名的小美人儿,明眸皓齿、楚楚动人,有“寨花”的称号。石奶引家里共有6个兄弟姐妹,因为家境贫穷以及地方教育资源匮乏,石奶引没有得到读书的机会,直到后来村里开始扫盲,这个女孩儿才零零散散地学了一点文化知识。
展开全文
▲贵州侗族村寨俯瞰
和很多聪慧美丽的侗族少女一样,石奶引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手工活样样精通上币。石奶引天生还有一副美丽的歌喉,唱起山歌婉转动听,侗族传统的刺绣染织技艺也颇得三分真味。石奶引23岁时嫁给了同乡小伙石学海,从此就以居家务农为业。
02
1987年,时年16岁的石奶引穿着侗族传统服饰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赶集上币。集市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副盛世繁华的景象,这对出身贫穷的侗族少女而言很有吸引力。石奶引和小伙伴们边走边看,看到一个卖刺绣用的针线摊子,就挤过去挑选起来。这时候石奶引感觉到身后有人轻轻拉了她一下,回头一看发现是一个很陌生的男子。
▲侯一民照片
石奶引满心疑惑地盯着男子看,男子也不觉得尴尬,只是很和善地请石奶引侧脸对他站好上币。石奶引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是也没拒绝,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原来这名男子就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家侯一民,他是第三版和第四版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而且第四版人民币所有的人物肖像都是由侯一民亲笔绘制。侯一民拉住石奶引,也是因为看到了他想要的素材,所以一时见猎心喜,举动有些唐突。
▲第四版人民币一元纸币
当时的石奶引身穿侗族传统服饰,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青春气息,这样的气质引发了侯一民的灵感上币。石奶引的听话配合也省了侯一民很多功夫,于是他拿出画板和画笔,以极快的速度勾勒出了石奶引的人物侧脸肖像速写,对这幅作品侯一民十分满意。而回到家后石奶引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有对外提起过这个经历。石奶引后来知道自己16岁时的侧脸像被印在一元人民币上,还是别人看到她的相貌跟人民币上的肖像很像出言提醒,否则可能会始终蒙在鼓里。
▲石奶引与人民币合影
2010年,石奶引的朋友偶然间看到石奶引年轻时候的照片,细细一想才发现原来她就是当年一元人民币上的小姑娘上币。不过岁月已经改变了太多东西,石奶引早已经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的母亲,家境依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过得很充实。当地的经济条件依然不好,石奶引的儿女和当地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石奶引最初还是低保户,但是后来低保户名额有了限制,石奶引一家就不能再领取低保补贴了。
结语
虽然石奶引的头像被印在了人民币上,但这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在接受采访时石奶引本人也表示对此并不在意,生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上币。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石奶引一家同样是帮扶的对象,扶贫干部针对这家人的情况选择了产业扶贫的方式,为其提供鱼苗和家畜幼崽。虽然曾经“举国皆知”,但是生活依然需要脚踏实地。
参考资料: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