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藏在我们聪明背后的“思维定势”

Connor 币安binance 2022-10-13 222 0

01

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币?藏在我们聪明背后的“思维定势”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思维定势聪明币

首先请大家跟随我给出的情境聪明币,思考一个问题:

有一个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他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聪明币。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聪明币。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你:盲人会怎样做?

如果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盲人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那么你和我一样,都答错了聪明币

事实上,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说一句:“我要买剪刀”就可以了聪明币

如果你的第一答案和正确答案一样,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你显然比阿西莫夫聪明聪明币。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自幼聪明过人,年轻时参加过多次智商测试,得分都在160分左右,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脑袋了。但面对前面的问题,聪明一世的阿西莫夫也犯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糊涂,还由此被嘲笑了一番——向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做修理工的熟人,修理工说他:“我早知道你会答错,你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太聪明。”

02

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币?藏在我们聪明背后的“思维定势”

事实真如修理工说的那样,因为受的教育多,反而不聪明吗?从我们对终身学习和接受教育这件事的努力来看,显然不是聪明币。恰恰是因为,阿西莫夫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更多,从而形成了更多的思维定势,反倒容易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失误而已。

思维定势又是什么?它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局限于既有知识或认识的现象,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比如遇到一个问题时用某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会习惯性地沿用第一次的思路或方法去解决聪明币。“他演的电影一定好看”“她推荐的品牌绝对没错”“他提出的方法一定行不通”等等,都是思维定势的惯常表现。

但我们要因此全盘否定思维定势吗?当然不是聪明币。正如你不会因为阿西莫夫犯了思维定势的错,就认为造成他犯错的、在他头脑中比普通人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对的。虽然在这个问题中,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起了干扰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思维定势在很多时候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1930年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组织了一场实验:对一部分被试利用指导语进行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部分被试则不提供任何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都能解决问题,后者几乎没有一个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把实验中的指向性暗示理解为我们脑海中的思维定势,无疑思维定势对于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聪明币

03

展开全文

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币?藏在我们聪明背后的“思维定势”

而具体应如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聪明币,我们可以结合三种路径做出尝试:

1、多听、多看、多想

拿工作来说,在一个岗位或一家公司待久了,我们接受的信息也会趋向于固定化、局部化,容易变成坐井观天,比如一件商品行业标准成交率是30%,大家就会都觉得能达标很不错,却没有看到那些做到60%甚至80%的佼佼者聪明币

2、设定踮起脚能够到的目标

我的领导常跟我说,绩效目标制定切忌眼高手低,为了“逼自己一把”而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比起业绩翻10倍,翻3倍、5倍才是更适合的,一般来说,循序渐进,才最稳定聪明币

3、多走动、多联络、多社交

我曾经觉得社交没有任何意义,太有目的又显得很功利聪明币。但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刷新了我的看法,他说,和对的人社交,聊来的内容绝对都是书上、网上学不到的。当然,前提是找对人,比如你的同行,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最好。

评论